胥會雲
  上海的城市定位將發生變化,未來建設目標將從2020年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,轉變為2040年的全球城市。
  6月21日,上海組織專門研討會,聚焦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製,討論“邁向全球城市的產業升級與競爭力提升”。
  然而,如何成為全球城市,對於上海是一個新鮮課題。尤其是時間跨度較長,也使得在新技術革命的不斷推進中,規劃20多年後的產業變得艱難。
  城市定位變化
  會議甫一開場,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孫珊就拋出了一連串問題:有經濟學家斷言,10年或20年內,中國50%的企業將消失。在不確定的基礎上如何定位未來產業方向,新的產業體系下會產生怎樣的新業態?對城市人口、產業空間以及就業分佈會產生什麼影響?在規劃方面,如何應對這些變化?
  上海市浦東新區副區長周亞舉例稱,25年前上海正在進行“八五”規劃,彼時上海GDP大約700多億元,服務業占比30%多。“現在研究2040年上海成為全球城市,就不得不考慮到2040年全球產業結構的技術革命、趨勢是什麼。”周亞說。
  近年來,包括營改增、自貿區等改革率先在上海落地,尤其是後者,表明上海正在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,也將更多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。
  在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,上海的城市定位已經發生變化:在2020年基本建成“四個中心”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礎上,2040年要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、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全球城市。
  與此前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定位相比,全球城市要求上海在全球城市格局中成為類似於紐約、倫敦、東京等的重要“全球性節點”。
 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曾撰文指出,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交互作用背景下,城市之間的經濟網絡開始主宰全球經濟命脈,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相互連接而進入全球網絡,成為節點城市。
  除了一般的節點城市外,還涌現出一些在空間權力上超越國家範圍的主要(基本)節點城市,即全球城市,在全球經濟協調與組織中扮演超越國家界限的關鍵角色。
 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芮明傑說,要成為全球城市,就要求上海一定是全球性的要素流動與配置的中心,對全球生產要素的價格有重大影響力,有全球性的商業機會和投資吸引力等。
  變化中的產業佈局
  與之相匹配,上海也需要有一個新型的產業體系。
  “我們要考慮在全球分工合作中處在什麼位置。”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梁信軍說。
  目前,上海第二產業以電子信息、汽車製造等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工業格局基本形成。六大產業GDP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3%,服務業一共13個行業,金融、批發、零售、房地產業和租賃以及商務服務業的GDP占全市服務業生產的65%。
  不過,孫珊表示,目前上海經濟依然對重化工、房地產、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投資拉動有依賴,同時創新能力亟待提高,服務業能級有待提升,包括人居、交通、人才政策、產業配套等的綜合發展環境支撐不足。
  而要成為全球城市,就必須明確2040年哪些產業已經被淘汰,哪些產業會興起,按照目前上海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,容易聚集什麼產業。這一切都需要正在編製中的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給出準確答案。
  梁信軍建議,移動互聯網以及與中產階層生活方式崛起關聯的行業,都毫無疑義地充滿機會。
  芮明傑則建議,未來30年上海產業選擇的基本思路,應該是“由重入輕,加減乘除”。也就是說,由重資產向輕資產轉化,發展技術密集、知識密集、代表未來發展的新一代高新技術產業。
  此外是推動重資產產業的升級,發展高端、高效、高附加價值節能環保的技術裝備和產品。同時減去一些製造化的內容,尤其是價值鏈低端的加工裝配。
  所謂的乘除,則是構建新型製造體系,使產業產生“乘數效應”,同時用一些新興產業替代一些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、能耗比較高的產業,從而成為新興產業中的主導產業。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,大數據、新材料、互聯網等產業。
(原標題:上海新定位:從國際大都市到全球城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r46mrsg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